關于下元節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古老的“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誕”、“下元水官節”。
關于下元節的記載
《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
下元節的民俗
道教的下元節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的生日分別為農歷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嚴格來說下元節是道教節日,但它早已遠超宗教節日范疇,成為中國人的“解厄日”“祈福日”。
文成公主的生日
在西藏地區,下元節被視為文成公主的生日。吐蕃有兩個節日與文成公主有關:藏歷4月15日(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10月15日(文成公主的生日)有記載“十月十五日,為唐文成公主誕辰,士女盛裝參賀,家家飲酒。”
豆餡包子
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食俗,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也就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現今吃豆沙包已經是家家常見飲食,只是不和下元節相關聯。
禹王廟會
江蘇淮安人,在下元節這一天,要登禹王臺祭禹王(水官大帝),趕禹王宮廟會,屆時廟中人山人海,有各種各樣小零食賣。現今禹王廟會沒有往日盛況。
迎神賽會
山東(鄒縣)、陜西(鳳翔)、湖南(寧遠)的一些地方除了祭祀祖先,還會舉行迎神賽會,報答土功,祭祀山神。只是現在幾乎不得見。
下元時俗
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以前道教徒在這一日還在家門外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在民間下元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糍粑、麻腐包子等贈送親友,同時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稱為“福余”食品。
下元節的“歸宿”
傳承民俗文化,并不需要大張旗鼓地過節。下元節來自道教,其實對當今的國人來說,這一天倒是近距離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機。
下元節是一個很寶貴的節日,是表達美好的愿望,摒除厄運的祈福日。若能被塑造為中國人的“祈福日”,并在其中加入紀念先人、關懷他人的人文意識。那么它是不是望得到復興。
漢族稱中元節,也叫鬼節。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關于下元節的記載
《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