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1知識點之價格與消費相關問題
影響價格的因素知識點
注意:價格的變化也會引起供求關系的變化,商品價格與供求是相互制約的關系
①供不應求,價格升高——賣方市場(賣方起主導作用,處于有利地位)
②供過于求,價格降低——買方市場(買方起主導作用,處于有利地位)
新教材將買方市場與賣方市場概念刪除,了解即可
2、價值決定價格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商場里的商品價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為它們的價值量不同,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與價值成正比。)
補充:分析價格下降(上漲)原因的常用表述語言
(1)價值決定價格;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社會勞動時間縮短,商品價值量變小,價格下降。
(2)供求影響價格,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于求價格下降。
(3)紙幣幣值會影響商品的價格,通脹率與商品價格成正比
3、商品的價值量
①商品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
對于商品生產者來講,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處于不利地位;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處于有利地位。(這就促使商品生產者努力縮短生產商品所用的個別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
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是指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
③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4、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意義
(1)勞動生產率的含義 (區分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
(2)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處于有利地位;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則處于不利地位。這就促使商品生產者努力縮短生產商品所用的個別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1)勞動生產率的含義 (區分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
企業只有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才能縮短其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給自己的產品提供降價空間,使其在價格競爭乃至生存競爭中更具優勢
價值規律、價格變動的影響知識點
5、價值規律的內容及表現形式
①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②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注意圖)
注意:市場調節其實是價值規律在起作用。即三大杠桿:價格、供求、競爭。
6、價格變動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1、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①一般說來,價格上升,購買減少;價格下降,購買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不同。
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消費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
③價格變動對相關商品需要量的影響。
A:在替代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將減少對該商品的購買,轉而消費另一種商品,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B:在互補品中,一種商品的價
格上升,使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也會使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
2、對生產經營的影響(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重要體現)
①調節產量。②調節生產要素的投入。(新教材內容)
③提高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④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關于商品價值量的計算問題知識點
關于商品價值量的計算問題
關于商品價值量的計算問題關鍵要注意:商品價值量只與“社會的”有關,和“個別的”無關。商品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同時,要注意對題中的數量進行觀察、計算。
注意: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用除法:原a/(1+x%)=變后的b
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用乘法,原a(1+x%)=變后的b
例1:假設2012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13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13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B)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本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計算此題分兩步:
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12年1單位M商品的價值總量,2013年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價值量就是1+50%,價值總量沒有改變,所以2008年1單位的M商品的價值量為15÷(1+50%)=10;
第二步,該國貨幣貶值20%,既過去1單位的貨幣價值,在現在僅為1-20% =80%,用貶值前的貨幣去表示M商品的價格為10元,貶值后的貨幣用來表示M商品的價格,如果把其設為X,則80%X=10 有X=12.5 綜合式為 15÷(1+50%)÷(1-20%)=12.5。正確答案應為B.
此題解答的關鍵是對提高50%的理解。提高50%不是提高一倍,應該是1+50%,即生產率提高50%以后,應該是1.5M=15,即1M=10。
貨幣貶值20%,相同貨幣只能購買到1-20%的商品,即0.8M=10。因此答案就是12.5。本題設計意圖很好,經濟學和數學結合起來,反映了當代經濟學的最新發展趨勢。
例2. 某國2012年生產M商品10億件,價值總額為100億元。如果2013年從事M商品生產的勞動者數量增加10%,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2011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為 ( )
A. 110億元 B. 120億元 C. 130億元 D. 132億元
[思路點撥]找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以及商品價值總量的計算方法。 2012年生產M商品10億件,價值總額為100億元,這說明單位商品的價格為10元。2013年該國M商品因增加勞動者10%,而其他條件不變,故該國品的價值總量不變。故2013年的M商品的價值總額是:11億件×10元/件=110億元。故選M商品的數量應該是:10億件×(1+10%)=11億件;而不論社會勞動生產率怎么提高,商A。
[解題啟示]解答此題一要注意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無關,“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20%”實為干擾因素
消費知識點
1、影響消費的因素
(1)根本因素:經濟發展水平。
橫向:同一個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消費水平也不同(中國與美國)
縱向: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濟發展水平不同,消費水平也不同(中國的七八十年代與現在)
(2)主要因素:1)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
①居民的當前可支配收入——要發展經濟,增加居民收入,制定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
②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提高收入預期,完善貸款消費。
③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實現社會公平,縮小收入差距,調節個人所得稅。
2)物價水平。——實施宏觀調控,穩定物價
補充:1.從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方面談談,我國為什么要在分配領域做出調整:
不同行業、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過大,職工工資增長幅度過低等問題仍持續存在,已成為提高百姓消費總水平、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的制約因素。
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是釋放消費潛力、拉動經濟增長、維持穩定的社會結構的重要基礎。((十八屆三中全會內容)
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加城鄉勞動者勞動報酬,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這一系列措施意在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當前可支配收入的多少直接決定消費量大小,收入增長速度直接影響消費增長幅度,未來收入預期樂觀可預支未來收入;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關系,差距過大則總體消費水平會降低。
2.如何提高消費水平:
(1)對國家而言,
①根本上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不斷增加就業,增加居民的收入。
②穩定物價。
③積極調整完善分配政策,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系和政策體系,縮小收入差距,提高總體消費水平。
(2)對個人而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依靠自己的知識、技術、資本等因素獲得更多的收入。
(3)對企業而言,要積極關注市場需求,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提高好的服務,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2、消費類型
①按消費對象分,可分為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舊教材內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
③按消費目的分,可分為生存資料消費(最基本的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
3、消費心理
①從眾心理
②求異心理(適當的求異心理可帶動相關產業的出現和發展)
③攀比心理
④求實心理——是一種理智的消費
4、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避免跟風隨大流,避免情緒化消費,避免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
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綠色消費的含義: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其核心是可持續消費;可概括為“5R”)
④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看了“高中政治必修1知識點之價格與消費相關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