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三政治的一輪復習方法
政治課教學中正確認識和區分基本概念、原理的方法,同時又是識記教學內容的復習方法。比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以確定事物異同的思維過程。分析,是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若干部分或方面,把事物整體的個別特征或個別屬性分解出來的過程。具體地講,比較分析法就是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相同點、不同點的對比,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客觀、全面、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對客觀事物既能看到它的下面,也能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它的主體,也看到與它相聯系的外部條件;既分析現象,出能透過現象看到它的本質;既能認識它的現狀,出能比較準確地預見它的未來。比較分析法是政治課復習的重要思維程序。在復習時,一定要注意教材內在的邏輯聯系,把教材各部分內容進行分析與比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集會教材內容的精神實質,并從其內在聯系中加深理解和靈活運用有關理論知識。比較分析法在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各類練習題的解答上,例如:比較題,分析判斷題,理解題,說明題等。在練習中,訓練基本功,培養運用理論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它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熟悉復習步驟,按照各類習題的解答方式,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地進行。必要時,教師應給予正確的誘導和概括性的結論。比較分析法是一種具體的、實用性的復習方法,在時間安排上沒有明確規定,可同及時復習法、小結復習法、總結復習法交叉使用,形成立體復習網絡。
及時復習法
學生在學完一定教學內容后,有目的地及時復習和鞏固知識的學習方法。其優點在于可加深和鞏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學習后發生的急速遺忘。根據遺忘曲線,識記后的兩三天,遺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漸緩慢下來。因此,對剛學過的知識,應及時復習。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復習次數可以逐漸減少,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加長。再者,政治課教學是以傳授知識、接著能力、提高覺悟為教學任務的學科,不能搞突擊復習,應日積月累,循序漸進,使學生逐步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學會實際運用。及時復習,首先強調及時,“趁熱打鐵”,學過即習,方為及時。然后,設計多種練習題型,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所學知識在頭腦中留下痕跡,形成記憶,達到理解、掌握教材之目的。切忌在學習之后很久才去復習,這樣,所學知識會遺忘殆盡,就等于重新學習。
循環復習法
循環往復,不斷重復,加深理解與記憶的一種復習方法。這種方法可用于固定的內容的復習,也適用于累加知識的復習。比如,多次復習一章、一單元或一本書的內容,每次復習都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斷獲得新收獲。學了第一節,及時復習;學過第二節,再將第一、二節的內容全部復習一遍,如此類推,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提高熟練程度。循環復習法在功效上優于及時復習法,可以彌補其零散、不系統的缺陷,加強知識的內在邏輯性、系統性。再者,循環復習法又具有一定難度,要求學生從概念、原理的掌握,到應用理論,聯系實際,做到每增加一次復習,對于能力培養和知識掌握就是一個提高。循環復習的目的在于熟練。通常,識記材料的性質、學習的程度和學習的方法是影響遺忘的因素。一般說來,熟練的動作,遺忘最慢;學習程度越高,遺忘就越慢;形象的材料比較容易長久保持。政治課的概念、原理,多數是抽象的理性知識,缺乏形象直觀性,不易被學生所接受。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學習強度。據研究,過度學習50%,記憶效果。學習程度提高還會促進學生運用知識的熟練性、準確性和靈活性。
綜合歸類與概括提煉法
綜合,是在認識讓把事物的各個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結合起來的過程。它與分析是兩種相反的思維過程,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綜合以分析為前提,沒有分析,認識就無法深入;分析后又必須綜合,沒有綜合,就無法把握事物的整體。綜合同樣是政治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通過比較、分析,找出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根據這些異同點,對事物加以分類、綜合,最后得出事物普遍特征的方法就是綜合歸類
綜合歸類與概括提煉法在政治課復習中的主要作用是:①系統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師可按照一定標準,把基本概念、原理歸類,集中復習。這樣分類集中復習,不但記憶牢固,而且明確其所屬,便于應用。②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在熟練掌握馬列主義基礎知識并能靈活運用的基礎上,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復習,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夠提高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系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③從眾多的感性材料中,抽象、概括出理性結論,鍛煉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利于理性結論的掌握。綜合與概括提煉法要求高、難度大,不僅局限于某一節課的內容,而且要根據知識體系,進行跨度較大的綜合訓練,故它適用于高年級、抽象思維能力的學生。總之,它是一種側重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復習方法,運用得法,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嘗試回憶自我檢測法
“嘗試回憶”是心理學術語,也叫“試圖回憶”。在材料還沒有完全記住之前,蓋上書本盡力回憶學習材料,這種復習方式叫試圖回憶。這種復習方法在記憶、復習中效果較好。因為嘗試回憶時,進行著各級主動的心智活動,看到成功又會感到成功感,激起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有利于識記的進行。同時它又是一個自我檢查的過程,能了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明白哪些已經記住,哪些尚未記住,有助于更好地分配復習時間,有針對性地采取補遺復習。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簡單易行,學生可獨立運用,無需教師指導和事先制訂周密的計劃;出不需要特殊條件和設備,比較容易掌握。只要學生注意力集中,就能記憶成功。然而它必須同其它各種復習方法交叉使用,合理安排。在宏觀上,綜合運用各種復習方法,才能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掌握所學知識的全貌。另外,還要注意同各種具體的學習方法協調起來,比如漸進復習法和反復復習法。把新知識的學習和舊知識的復習配合起來,及時發現學習上的問題,及時糾正。這種復習方法不受學生年齡特征、接受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限制,能被廣大學習者所使用。返回頁首小結復習法
學生在學完一章或一節結束后所進行的、以概括提煉為主的系統復習方法。小結的過程就是檢驗學生概括闡述教材正確與否的過程。通常,學完某一章、節結束后,應由學生進行小結,概述全章、全節的主要內容,創設一個清晰、簡明的脈胳,在學生心理上形成定勢。然后不斷復習,加深鞏固。當小結內容全部掌握以后,再聯系社會現實、理論指導實踐。小結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是培養學生動手動口能力的有效方式。但小結復習法也存在局限性。章節內容較少,篇幅較短,小結困難,章節過多、過細,缺乏系統性、邏輯性,造成雜亂無章的感覺,使學生失去復習興趣等等。這些都有礙于小結復習法的順利進行。運用小結復習法應注意做到師生互動。把小結內容不斷擴展,既明確教材的本質屬性,又不遺漏說明材料,在理解的前提下,變換多種題型,反復刺激,直到掌握為止。
總結復習法
在單元或學科結束后,對學習內容進行總體分析,確定知識要點及其相互聯系的復習方法。總結往往就是復習,在總結課上,學生要學會用線條式板書,配合系統復習,展示教材整體結構。其實,這就是系統地復習、鞏固知識,應用理論并使其系統化、深刻化的復習過程。為了加強對知識總體的系統復習,教師可借助圖表,如單元知識總表、全書知識體系表,還可以提出啟發性問題,由學生歸納整理。總結復習是在小結復習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把小結內容各部分貫穿起來,使之相互銜接,相互制約。二者的復習內容是面和點的關系。沒有小結復習內容的累加,就難以構成總結復習。兩種復習方法盡管目的相同,但方法、手段卻不同。總結復習法要求不應簡單地再現過去的內容,而是深入揭示事物和現象間的新聯系,使知識互相銜接,形成一個整體。由于總結性復習的范圍廣,內容系統性強,總結時必須條理清晰,邏輯嚴密,難點、重點突出。復習必須制定和遵照復習計劃進行,確定復習要求。總之,力求形式靈活,方法得當,切忌單純為了考試而猜題式的復習。
高三政治備考經驗總結
1.夯實基礎創建結構突出專題
經過一輪復習后,學生對某些知識又再次遺忘,需要學生在掌握知識細、準、全的基礎上,實現知識體系與學科能力的提升,同時需要結合時政專題讓重點更加鮮明的呈現出來。
第一、夯實基礎、創建結構,主要實現以下目的:一是學生對已有知識能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對各個模塊的知識能形成有效調度與遷移;二是要對重點、難點內容進行重點攻堅,強基固本;三是要針對學生自身薄弱點,進行查漏補缺。構建知識網絡,每一本書里面都有框題和目題,記住這些將有利于我們對知識點深化記憶,特別是《哲學》這一本書,構建知識網絡來進行強化記憶是取得高分的必走之路因為在政治的非選擇題來說,哲學知識占的分值是相當大的。所以非選擇題部分就得要回歸書本知識,記憶知識也有技巧早讀前可背一些,晚讀后也可以背一些,就這樣一天一點很容易就背完了,切記要反復背,不然就會背了這本忘了那本,特別強調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不外乎就是唯物論、認識論、唯物辯證法。
第二、關于專題,首先,要明確考綱中本專題涉及到的考點,就是要知道高考到底考什么;要再現歷年高考本專題的考點,切實了解高考怎么考。其次是構建體系,雙向著手,把單元體系和主體體系兩條線結合起來,切實實現專題內與專題間內容的有機結合。再次,要針對學情和教情,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在教學中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教學,避免做無用功。同時,還要對易混點進行探究,把以前沒有解決的突出問題和易錯題以錯誤方式呈現,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還可一以讓學生把總結的錯誤拿出來大家共享,實現學生思維的碰撞。最后,要與其他專題知識鏈接,在這里特別強調角度必須具體。期間,要結合高考真題進行應用與訓練。
2.提高分析和解題的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及整體框架的前提下,加強訓練,引導學生提高分析和解題的能力。在解題時首先應分析問題,然后帶著問題讀材料提煉信息,現在的設問靈活性較強,對設問的分析非常關鍵,應要注意一下幾點:
第一,看設問的范圍或角度。范圍明確之后,就可以建立設問與課本知識的聯系,答題準確性才能提高,例如:題目設問模式是:請你結合材料“從國家職能角度”或“文化的功能角度”或“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說明…時,只要我們熟知國家職能、文化功能、歷史唯物主義的相關知識,答題的方向就把握準確了。常見的模式為“從…角度”、“運用…知識”等。
第二,看設問的主體。這體現最明顯的是在對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知識的考察中,分析設問時要抓住主體,例如常涉及到得主體有:國家(政府、國務院);黨(中共中央),民族,宗教,國與國外交,公民,人大代表,企業(公司),消費者等。主體找準確,不管設問落腳點是什么,找和主體相對應的知識點即可。
第三,看設問的落腳點。根據歷次考試,可以概括設問落腳點主要有一下幾類:原因類(為什么、意義、說明理由,);措施類(怎么辦、提合理化建議);評析類;觀點類。
高三政治知識點歸納
1.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越大,價格也越高,越小,價格也越低,成正比
3.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如鉛筆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寫字,面包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充饑,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4.貨幣: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它比較特殊,它用來充當一般等價物(蘋果與面包價格不同,用貨幣衡量出來的貨幣有兩個職能:一是價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發行量需要符號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如果印的錢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影響社會穩定。印的過少,導致通貨緊縮,影響商品流通,所以鈔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當供不應求時,出現商品太少,買商品的人多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當供大于求是,出現商品太多,買的人少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下降,形成買方市場
7.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比如李凱生產一部汽車需要花30天的時間。李凱生產一部手機的時間需要花10天時間,那么這部汽車在市場上的價格是這部手機的價格的3倍(可以假設汽車3萬元,手機1萬元)。也就是說生產一件東西,如果花的時間越多,那么它的價格也就越高。但是價格也受供求關系影響,當市場上賣汽車的很多,賣手機的相對少的時候,這時候汽車價格可能會稍低于3萬,手機稍高于1萬,但汽車價格基本還是手機價格的3倍
8.當一件商品價格上升時,買它的人會減少,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也會相應地減少;價格下降時,買它的人會增多,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會增大
9.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生活水平越高,因為系數低,說明花在吃飯上的錢很少,剩下的錢可以用在娛樂上、裝修、購買奢侈品
10.中學生的消費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適度消費,同時不可以盲從別人,消費的時候要理智,平時消費中;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比如盡量少買或者不買對環境有危害的商品。時刻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每一分錢都是用汗水換來的,不能隨意揮霍。
高三政治文化知識點
1、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2)中國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技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2、中華文化的區域性:
(1)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2)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3、中華文化的民族性:
(1)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2)多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中華文化。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的強大精神力量。
高三政治必考知識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顧我國民族區域自制的法制化進程
(1)1949年9月,政協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2)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民族自治寫入憲法。
(3)1984年10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作為基本法,標志民族自治進入了法制化建設的新階段。
(4)200 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新的修改的民族自治法,正式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擴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自治權。
2、符合我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制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涵義
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2)我國的民族自治地方: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為三級: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縣以下不實行自治,但可以設立民族鄉等補充形式。
②全國建立5個自治區、30自治州,120自治縣。
(3)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①民族自治機關的含義: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
A.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的含義: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
B.民族自治權的主要內容:主要有立法自治權,變通執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
C.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在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的地位:自治權是民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