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畢業季”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如何?
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2022年12月31日公布了《清華大學2022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報告介紹,2022年,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形勢嚴峻復雜的背景下,學校畢業去向落實率保持穩定,為98.0%,超八成畢業生赴重點單位就業創業,畢業生就業地域分布整體合理,就業質量較高。
上述清華大學報告介紹,清華大學2022屆畢業生共8003人,與往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中,本科生3197人(39.9%)、碩士生2657人(33.2%)、博士生2149人(26.9%);男生5135人(64.2%)、女生2868人(35.8%),男女比例為1.8:1。
截至2022年10月31日,清華大學2022屆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8.0%。其中,國內深造比例為28.3%,出國(境)深造比例為7.1%,簽三方就業比例為52.5%,靈活就業比例為10.1%。
中國政法大學也在近期公布了《2021-2022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該校2022屆畢業生共4491人,其中本科生2088人、研究生2403人。截至2022年8月31日,畢業去向落實人數4222人,畢業去向落實率94.01%(其中,本科生89.66%,研究生97.79%)。
中國政法大學2022屆本科畢業生2088人,畢業去向落實人數1872人,畢業去向落實率89.66%。繼續深造1547人,占畢業去向落實總數的82.64%(其中,國內升學790人,占畢業去向落實總數的42.20%;出國、出境113人,占畢業去向落實總數的6.03%);簽約(含簽就業協議和簽勞動合同)就業163人,占畢業去向落實總數的8.70%;其他形式就業162人,占畢業去向落實人數的8.65%。
南京大學近日公布的《2021-2022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顯示,2022屆本科生畢業率93.17%,學位授予率92.99%。目前,畢業學生去向落實率94.71%,出國出境率11.90%,國內升學率52.72%。其中,在東部地區就業748人,占82.47%;在中部地區就業56人,占6.17%;在西部地區就業103人,占11.36%。畢業生中在江蘇省、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和北京市就業的最多,分別達到437人(48.18%)、91人(10.03%)、88人(9.70%)、45人(4.96%)和44人(4.85%)。畢業生在江浙滬、廣東、北京五地就業的學生人數占總體的77.73%。
合肥工業大學2023年1月4日公布了《2022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合工大共有畢業生11181人,其中博士生166人,碩士生3108人,本科生7907人。畢業生去向落實率未96.90%,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未96.32%。
北京電影學院在2022年12月15日公布了《2021-2022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報告顯示,該校2022年共有本科畢業生520人,實際畢業人數476人,畢業率未91.54%,學位授予率未99.16%。截至2022年8月31日,北京電影學院應屆本科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89.08%。畢業生最主要的畢業去向是其他,占62.50%。升學112人,占23.53%,其中出國(境)留學47人,占11.08%。
截至目前,北京電影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生,已落實就業去向的比例達92.25%,收疫情、畢業生就業觀望等因素影響,就業落實率較去年減少5%。已落實就業去向的畢業生中,升學占比15.48%,簽約占比15.36%,靈活就業占比56.55%。就業地域方面,66.89%畢業生選擇京內就業。就業行業方面,45.40%的畢業生選擇文化、體育、娛樂行業就業。職業類型方面,41.91%畢業生從事文化藝術相關工作崗位。
北京電影學院在報告中表示,綜合顯示影視行業仍為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生主要就業行業,影視產業集中的北京地區仍為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生就業首選區域。2023屆本科畢業生人數有所增加,疊加新冠疫情、影視行業景氣度、社會經濟放緩等因素,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生依舊面臨持續嚴峻復雜的就業局面。
內蒙古大學公布的《2021—2022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顯示,該校2022年本科畢業生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74.20%,研究生升學1054人(含出國留學45人),占畢業生數的31.15%;政府機關、事業單位239人,占畢業生數的7.06%;各類基層項目就業67人,占畢業生數的1.98%;企業就業700人,占畢業生數的20.68%;部隊就業9人,占畢業生數的0.27%;靈活就業317人,占畢業生數的9.37%;自主創業3人,占畢業生數的0.06%。
長春大學近期公布的《2021-2022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顯示,該校2022屆研究生就業意向落實率為81.20%;本科生就業意向落實率為81.70%;專科生就業意向落實率為98.10%,達到了良好的效果。2022年,該校有404人考取了碩士研究生,考取國內院校307人,其中有61人考取了“211”或“985”院校,國外院校97人。風景園林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專業的研究生考取率分別39.53%、39.22%和39%。
還有一些省份近期也公布了2022屆畢業生就業情況。
例如,2022年12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發布《廣西2022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2022年廣西普通高校畢業生38.3萬人,比去年增加8.21萬人。該報告顯示,2022年臨床醫學畢業生非常搶手,畢業去向落實率達到100%;廣西超過六成的高校畢業生選擇留在區內工作;另有5.82萬畢業生選擇提升學歷,繼續在國內深造,占就業總人數的18.88%。
湖南媒體《三湘都市報》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共有畢業生47.99萬人,人數增量、增幅均創新高,已落實畢業去向42.24萬人,畢業去向落實率為88.04%,與上年基本持平,連續10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其中,本科畢業生19.66萬人,已落實畢業去向16.91萬人,畢業去向落實率為85.99%;高職專科畢業生25.63萬人,已落實畢業去向22.87萬人,畢業去向落實率為89.23%;畢業研究生2.70萬人,已落實畢業去向2.47萬人,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1.63%。
國務院總理2022年3月11日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2022年,中國需要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達到約1600萬人,多年來最高。其中,高校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是歷年最高。
從2021屆畢業生起,教育部將“就業率”改為“畢業去向落實率”,其計算包含了畢業生的協議和合同就業率、創業率、靈活就業率和升學率。這樣的改動,更為準確地反映畢業生的“去向”。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大學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國處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中國現有人口近13億,人口基數大,新生勞動力增長過快,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的速度,全國勞動力資源由2世紀9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萬人預計到1996—21年平均新增145萬人,未來勞動力資源的自然增長每年可以建立兩個海南省,這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產生一定影響。”出現了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脫節的困難局面。
其次,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在短短幾年內,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大眾化已成為一種必然,但一些問題也由此而帶來,教育大眾化要求中國普通高校進行大規模擴招,而擴招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2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145萬,23年212萬,24年達到28萬,25年將超過3萬,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的前提下,這種量的變化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生就業也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
原因2.部分大學生對學校的對口就業安排過于依賴。
因為學校與一些專業對口的公司企業之間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每年都會安排一些優秀畢業大學生到專業對口的公司企業去工作,以致于一些大學生對學校的工作安排形成依賴心理,不愿意到擁擠的人才市場去進行面試,導致自己遲遲無法實現就業。
原因3.高校專業設置錯位
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
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系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原因4.大學生準備不足,生涯模糊
大學生就業不是到了大四才開始準備,而應在讀大學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礎。一年級了解自我,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提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初步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我們在調查后的比較分析中發現,美國的學生為了能從大學畢業,上了大學才開始認真學習,在讀大學時也在研究市場,把知識放在實踐中學習感悟(如斯坦福大學),中國學生為了能考上大學拼命學習,上了大學就不再認真學習了,對市場變化、社會變化關心度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應付考試了。多數學生對職業目標相對模糊,沒有把興趣、愛好與自己所學專業很好結合。
原因5.市場對白領需求不足
由于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處于國際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勞動就業崗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就業崗位,使得中國就業上呈現“白領需求不足”的狀況,這是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的存在,使得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崗位與擴招之后的龐大畢業生數量之間,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還將因此降低大學生的談判地位,引發其他嚴重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的解決對策
對策1.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應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調整專業結構,使之與招生,畢業生的就業趨向相結合,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并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學校和專業,減少招生數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高校畢業生就業部門以及相應的管理人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而不僅僅局限于臨近畢業的同學。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高校就業指導隊伍的整體素質對于推動整個大學生就業工作起著關鍵作用。這就要求對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積極吸收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信息學等專長的老師充實到就業指導隊伍中來。其四,以就業為導向,加快高校的教育與教學改革。學校內部調整自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模式,開設具有專業特點,實踐性強的課程,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關注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對策2.政府還應充分發揮在就業方面的職能
第一,就業優先應作為政府的一項基本辦事方針,政策向安排就業傾斜。相對于經濟增長,政府在勞動者就業中的責任顯得尤為重要。這種責任要求政府在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公平與效率中樹立就業優先的政策目標,并在實踐中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就業的增長。第二,暢通就業渠道,政府應加強宏觀管理。在畢業生走向社會就業的時候,政府的疏導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政府要在宏觀上對人才培養的規模、方向進行預測調控,引導專家對將來的就業形勢和需求進行預測,以指導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同時還要通過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進行宏觀調控,從而保障就業學生的公平競爭。
對策3.大學生自身應該與時俱進、更新觀念、自立自強
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考驗時,應該堅定信念。首先,樹立科學的就業觀。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理性決策,摒棄傳統的擇業觀念,正視自己的工作目的,樹立“行行可建功、處處能立業、勞動最光榮”的就業觀。其次,注重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參加實踐活動積累經驗,使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都得到全面鍛煉,以面對更多的挑戰。再次,敢于自主創業。在當前的就業環境中,大學畢業生也可以是創業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創業帶動就業,對自身和整個就業局勢都有著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畢業生創業不僅減輕社會的就業壓力,同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更有利于畢業身自身的全面發展。最后,提升個人心理素質。要注意培養自信心,克服來自各種因素的干擾,盡量排除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賴等不良情緒和心理,正確對待就業挫折,保持健康的就業心態和健康的人格。
大學生找工作現狀是什么
當今社會,大學生可以說是遍地開花、隨處都是,競爭異常激烈,壓力也隨之而升。因此大學生切不可狂妄自大,必須及時充電,增加自身的“資本”,提高自己的價值。社會上認為大學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學文憑外,“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優干、三好證書”等還是十分必要的。
調查中,大部分人認為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是大學生較為容易就業的地區,因為東部就業崗位多,生活條件優越,可同時也存在勞動力供過于求,競爭更為激烈的弊端。還有不少一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更應該回到家鄉,因為家鄉是從小長大的地方,對周圍環境頗為了解,生活也更加便利。少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應該嘗試去中西部,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內陸地區慢慢發展起來,就業崗位空缺多,一切基礎設施開始逐步建設,大學生如果能克服困難在那邊安居樂業,也會過上美滿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會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奉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由此看出,只要大學生身懷真才實干,勇敢拼搏,艱苦奮斗,不只是貪圖安逸享樂,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大學生就業難嗎
毋容置疑,當今社會上確實出現就業壓力增大的現象,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很多新興職業也不斷產生出來,而且熱度很高,頗受歡迎,這對于很難找工作的大學生群體來說,未來或許就要依靠這些新興職業才能獲得較好的發展。比如,直播銷售員、人工智能訓練師、公共場所衛生管理員、物流服務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