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教學設計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教學設計
1. 理解城市地域形態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區的類型,結合實例分析各功能區的形成、發展過程以及它們的區位特征。
3.分析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城市地域功能分區的一般規律。
教學重點:
城市的地域形態;城市地域結構特點;經濟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城市地域形態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經濟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從城市個體來看,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態,而且在每個城市內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內部空間結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
一、城市形態
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圖上,我們看到的每個城市特定的外部輪廓形狀。
2.城市形態的形成與它所處的地理環境的關系:
城市用地較為規整,形成集中發展的城市形態——平原地區;
分散發展的城市形態——山區或丘陵地區(因為城市用地比較破碎)。
3.類型劃分:
類型 團塊狀 條帶狀 組團狀
分布地區 平原地區 沿鐵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 地形的崎嶇不平的丘陵山區
舉例 我國的成都(左圖)、合肥,美國的華盛頓 蘭州、洛陽、西寧、宜昌等。 重慶
過渡:城市不僅有一定的形態,其內部還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區。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城市土地利用類型:
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綠化用地、交通用地和農業用地等不同類型。
2.功能分區
(1)形成: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著各自的特點,而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就會導致同一類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而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區形成功能區。
(2)功能分區的特點
①功能區之間無明確的界線
②某一種功能區以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可能兼有其他類型的用地。如,住宅區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廠等,只是商店和工廠用地面積所占的比率較低而已。
3.幾種常見的功能區
A商業區
I商業區的形成:
商業活動要求接近消費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帶來大量的消費人口,因此商業活動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業活動在某地發展起來后會帶來眾多的消費者,這又會吸引飲食、交通、郵電、銀行等其他的服務,這些方便的服務設施又會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務,這就是集聚效應。通過集聚效應,商業區逐漸形成。
II商業區的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條狀分布。
III中心商務區(CBD)
分布: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功能:商業活動的中心和服務中心
B住宅區
城市的住宅區,是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場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項職能。在城市中最為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約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
分化:中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結合圖2.3 香港的中高級住宅區(a)和低級住宅區(b)分析說明
中高級住宅區 低級住宅區
布局區位 城市的外緣 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房屋面積 較大(有的是獨立庭院) 狹小(擁擠密集)
環境 優美 較差
配套公共設施 齊全(如學校、醫院、商店和綠地等) 不齊全
C工業區
I形成:由城市內部工業相互聚集而形成。這些工業企業專業化程度較高,而且它們之間往往有很強的協作性。
II布局:靠近河流、鐵路、公路等交通比較便捷的地帶(由于工業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運輸需求)
商業區、工業區和住宅區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組成,是各類城市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區。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復雜,還會形成其他的功能區,例如行政區、文化區等。而這些功能區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顯,但并不是說中小城市沒有或不提供這種功能,只是這種職能的用地較分散或占地面積較小而已。
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所學內容,指明重點,讓學生了解城市形態和不同功能區的基本特點及發展趨勢,聯系實際,分析事例,靈活運用。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說課稿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第一個課時。接下來,我會從教學背景分析,教法策略,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教學效果評價五個方面來對我的教學設計加以說明。
一 、首先首先首先首先,第一塊是教學背景分析第一塊是教學背景分析第一塊是教學背景分析第一塊是教學背景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位于必修2第二章的第一節,承接著第一章人口的學習,轉而對人類活動空間的學習。對整章內容來說,本節又起著開篇引導的作用,同時又為之后工業區位的選擇奠定了學習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承上啟下,地位重要,是學生們了解自己生活環境的重要章節知識。
2.課時安排
《第一節 城市的內部結構》我計劃用兩個課時把它講完。第一課時的側重點在于城市形態以及城市功能分區;第二個課時著重講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模式及形成原因。
3.學情分析
本次課程的教授對象主要為城市學生,他們比較了解城市,因此比較容易理解本節內容。同時,高一學生經過初中兩年和高一前半學期的地理學習,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地理知識基礎,以及地理學習意識,這對于掌握本節知識是很有利的。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城市與農村對比區分,更加深刻的體會城市的深刻含義,這為隨后內容的學習奠定了一個理解的基礎;
2)通過特殊城市的舉例分析,掌握不同類型的城市形態,以及城市形態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學會看圖分析城市形態形成的原因;
3)了解城市中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4)掌握城市主要的功能區,理解各種功能區的特點和位置要求,并聯系實際生活,分析平頂山市的功能分區,學會將理論聯系到實際,靈活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班級交流的形式,探討城市與農村的區別,理解城市概念,易于學生積極進行思想交流;
2)讀圖2.1,掌握不同類型的城市形態;讀圖2.3、2.4、2.5,理解并掌握三大功能區。通過讀圖,培養讀圖習題能力;
3)分班級小組,對平頂山市進行實地調查,分析平頂山市的功能分區,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5.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城市形態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及城市內部常見的三大類功能區。對于教學重點的處理,我主要采用讀圖分析法,和聯系實例法讓教學重點變得淺顯,更加容易理解。
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于城市內部功能區的形成、特點和區位要求。教學難點的處理,我主要讓學生進行角色反串活動,更加深刻理解不同功能區區位選擇的要求。同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平頂山市進行調查研究,便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將難點知識理論運用到實活動中去,既加深理解,又記憶深刻。
二 、說教法
我的設計理念是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不僅更加容易的理解本節知識,還讓他們學會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討論教學法
在新課導入和活動環節讓學生聯系自身實際生活,進行自由討論,加強學生思想交流;2.講解法
對本節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專業性的講解,便于學生理解的更明確;
3.談話法
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4.實踐操作法
要求學生進行課后實踐調查,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三 、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合作探究法
學生分組進行自由討論,加強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在新課導入這一環節,我通過一個小活動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自由發言,讓他們在進入正課之前,聯系自身實際生活環境,正確理解城市概念以及城市形成過程,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新知學習]
首先要求學生帶問題預習第一個小標題內容——城市的形態。通過預習,讓學生對城市形態及其種類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和認識。再通過我的講解和板書設計,讓學生明確城市形態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組織學生讀圖,聯系實例,了解城市形態種類及其形成原因。
接著,我利用講解法為學生講解城市內部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類型,及對應的城市功能區。通過提問,對城市內部三大類常見功能區即住宅區、商業區和工業區逐一講解,引導學生讀圖思考,并聯系實際,重點講解每種功能區的區位要求。
[課堂小結]
在課堂最后,對本節學習的內容進行串講,以便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
看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