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氣候類型的區分方法
氣候知識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特別是分析世界各地氣候類型的成因,更是高考學生復習地理時深感頭痛的問題。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高中地理中氣候類型知識的學習,以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合了氣候類型的區分方法,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氣候類型的區分方法如下:
一、已知氣溫和降水的數據、圖表資料,判斷氣候類型
1.判斷原理:因為氣候特征決定了氣候類型,而氣候特征又是由氣候要素——氣溫和降水具體數據所反映的。所以這種方法主要是從氣溫和降水入手,把所判斷的氣候特征與各氣候類型對號入座。
2.判斷步驟:“縮小范圍法”分三步:全球→半球→氣候帶→氣候類型。
第一步:根據氣溫最高月、最低月或氣溫曲線形狀,確定南、北半球。
第二步:根據最冷月或最熱月均溫值,確定氣候帶。判斷指標用數軸表示,形象、直觀,一目了然,便于學生記憶:
注意兩個特例:熱帶沙漠氣候最冷月均溫>15℃;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0℃。
第三步:在第二步的基礎上,根據降水資料:年降水量(降水柱狀圖上各月降水柱相加)和降水季節分配類型(即雨型),最后確定氣候類型,判斷指標如下表所示,讓學生對比記憶:
3.舉例:根據下列資料,判斷氣候類型:
判斷:(1)氣溫最高月是1月,則該地在南半球;(2)最冷月均溫13.1℃>0℃,則該地在亞熱帶;(3)年降水量789mm,介于300~1000mm之間;降水的季節分配屬冬雨型。所以該地氣候具有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的特征,應屬于地中海氣候。
二、已知某地的地理位置,判斷氣候類型
1.判斷原理:因為氣候因素決定了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各氣候類型都處在一定的氣候帶、氣壓帶、風帶及海陸位置,所以這種方法就是從地理位置入手,把所判斷的位置特點與各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對號入座。判斷的前提和關鍵是: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在腦海中形成下圖所示的氣候分布模式的空間概念:
2.判斷步驟:“地理坐標定位法”,也分三步:
第一步:從緯度位置,確定所在南、北半球、氣候帶。
第二步:從經度位置,確定所在的海陸位置是大陸東岸、西岸還是內部。
第三步:用地理坐標定位法,對照上面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最后確定所屬氣候類型。
3.舉例:判斷下圖中陸地氣候類型的名稱。
判斷:(1)從緯度位置確定該地位于北溫帶;(2)從經度位置確定該地位于亞歐大陸西岸;(3)對照氣候分布模式圖,確定該地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三、已知氣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判斷氣候類型
因為每一種氣候類型的主要成因各不相同,所以這種方法就是把已知的成因與各氣候類型的主要成因對號入座。判斷的前提是要求學生熟記每一種氣候類型的主要成因。
對學生進行這三種判斷方法的訓練,可以達到三個目的:通過第一種判斷方法的訓練,能使學生重點掌握各氣候類型的氣候特征;通過第二種判斷方法的訓練,能使學生重點掌握各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通過第三種判斷方法的訓練,能使學生重點掌握氣候成因。由此可見,氣候類型判斷方法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運用地理數據、圖表、地圖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掌握了地理基礎知識,達到了雙基教育的良好統一。
四、兩組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區分
1.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共同點:終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
不同點:
| 熱帶季風氣候 | 熱帶草原氣候 | |
| 地區分布 | 只分布于北半球的南亞、東南亞 | 南北半球均有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亞分布較廣。 |
| 月降水量 | 全部>0 | 個別月份可能為零 |
| 年降水量 | 1500~2000mm | 750~1000mm |
| 雨季 | 短(4個月) | 長(6個月) |
| 最熱月份 | 有一個熱季(一般為3~5月),最熱月為5月 | 北半球為7月,南半球為1月 |
| 形成原因 | 海陸熱力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 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
2.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
共同點:最冷月平均氣溫<0℃,最熱月平均氣溫>15℃;降水都是夏季較多。
不同點:
| 溫帶大陸性氣候 | 溫帶季風氣候 | |
| 地區分布 | 南北緯40°~60°大陸內部 | 僅分布于亞洲東部 |
| 月降水量 | 全部<100mm | 有>100mm的月份 |
| 年降水量 | 不足300mm | 500~1000mm |
| 降水類型 | 少雨型 | 夏雨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