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文言知識點梳理 項羽本紀知識點歸納
項羽本紀文言知識點梳理一:一詞多義
期:1、期山東為三處 動詞,約定
2、度已失期 預定的時間,一定的時間期限
3、期年 一周(年、月)
4、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期服,為期一年的喪服
屬:1、騎者屬者百余人耳 跟隨
2、乃以秦王屬吏 交付、委托
3、屬予作文以記之 同“囑”囑托
4、若屬皆且為所虜 類
5、屈平屬草稿未定 寫作
6、諸侯皆屬焉 從屬,隸屬,歸屬
引:1、乃引“天亡我” 借口
2、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率領
3、 夜引弓 拉開(弓)
4、 引趙使者藺相如 延請
5、 相如引車避匿 退回,調轉
矜:1、矜愍愚誠 憐惜
2、自矜功伐 夸耀
伐:1、自矜功伐 功勞
2、伐無道,誅暴秦 討伐
害:⒈爭寵而心害其能 嫉妒
?、残扒?損害
⒊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 禍害
乃:⒈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就)
?、财矫鳎瑵h軍乃覺之 (才)
⒊至城東,乃有二十八騎 (表示范圍的限定,只、僅僅)
⒋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表轉折,但、卻 竟然)
以:⒈以故,事得已 (因為)
?、惨允侵淠?(憑借)
?、骋允臼孔浔厮?(來)
?、戳铗T將灌嬰以五千騎逐之 (率領)
?、涤粤φ鹘洜I天下 (憑借)
項羽本紀文言知識點梳理二:通假字
1、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繇”通“徭”,徭役
2、問一田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稱呼
3、騎皆伏曰:“伏”通“服”,佩服
4、乃持項王頭視魯:“視”通“示”,出示,展示
5. 羽豈其苗裔邪?“邪”通 “耶”,語氣詞,嗎
6、乘埶起隴畝之中:“埶”通“勢”,形勢
項羽本紀文言知識點梳理三:古今異義
1、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
(古義:學習認字與寫字 今義:學習書本)
2、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
(古義:指流寓在當地的客民 今義:賓朋客人)
(古義:指當地的土著丁壯 今義:兒子兄弟)
3、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
(古義:身邊的下屬 今義:方位名詞)
4、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
(古義:痛快的打一仗 今義:快速戰斗)
5、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古義:山的東邊 今義:山東省 )
6、江東雖小,地方千里
(古義:土地方圓 今義:指一片地域)
7、吾知公長者
(古義:年高有德行的人 今義:泛指年紀和輩分都高的人)
8、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
(古義:比喻微小的權勢 今義:指體量大小)
9、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古義:治理 今義:管理 )
10、于是項王及悲歌慷慨
(古義:在此,這時候 今義:承接連詞
(古義:意氣激昂 今義:大方,不吝嗇)
11、吾聞漢購我頭千金
(古:懸賞 今義:購買)
12、放逐義帝而自立
(古義:自己立自己 今義:靠自己一個人)
13、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古義:才能和勇氣 今義:才能)
項羽本紀文言知識點梳理四:詞類活用
1. 毋妄言,族矣(名作動,滅族)
2. 梁以此奇籍(意動,以……為奇)
3. 皆沉船,破釜甑(使動用法)
4. 項王軍壁垓下(名作動,修筑營壘)
5. 無不膝行而前(名作狀,用膝蓋)
6.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名作狀,在夜里)
7. 項王則夜起(名作狀,在夜里)
8. 直夜潰圍南出(名作狀,向南)
?、褂谑琼椡跄擞麞|渡烏江(名作狀,向東)
⒑無不膝行而前(名作狀,用膝蓋)
?、磺壹c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作動,向西走)
⒓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使動,使……為王)
?、綖槠涫囟Y義,為主死節(為動,為……而死)
?、娟惿媸纂y,豪杰蜂起(名作狀,像蜂一樣)
項羽本紀文言知識點梳理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項籍者,下相人也。
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省略句
以(之)賜公
漢王為(之)發哀
吾聞之(于)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
乘勢起(于)隴畝之中
3、定語后置
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
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4、被動句
吾屬今為之虜矣
5、賓語前置
乃謂其騎曰:“何如?”
籍何以生此
6、狀語后置
與籍避仇于吳中
項羽本紀文言知識點梳理六:語句翻譯
1.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每當吳中有大徭役和喪事,項梁常為他們主辦,暗中用兵法組織部署賓客和子弟,借此來了解他們各人的才能。
2.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
這時,楚軍奮勇當先居諸侯之首。巨鹿城下,援救趙國的諸侯軍隊有十多座營寨,沒有哪一個敢出兵迎戰。
3.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當打敗了秦軍,項羽召見諸侯的將領,他們進入轅門時,無不跪在地上,用兩膝前行,沒有人敢抬頭仰視他。
4.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戀楚國,驅逐義帝而自立為王,埋怨王侯背叛自已,就陷入災難了。
5.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他自己夸耀自己的功勞,施展自己的聰明,獨斷專行而不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可以用武力征服來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結果五年就忘掉了自己的國家,身死在東城,尚且不覺悟也不責備自己,實在是大錯。
看了“項羽本紀文言知識點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