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生活美感,人人有份》習題答案
《創造生活美感,人人有份》顧錚
③掃地,似乎簡單到人人都可為,而且人們往往不屑為之,更以此將從事這份工作的人也一并“掃”進“底層”。但就是這位清掃員大叔,卻以“主人翁精神”掃出了出人意料的美感與豐富的視覺效果。看來,一個社會中,如果人人都能夠主動向“美”,并自覺地創造生活的美感,既會讓環境變得更為美麗,還會把自己的工作態度與人生意義也傳播出去。
④其實,如果不把美與工作、生活對立起來的話,事情似乎本應如此。但是一些具有習慣性思維的人,先是把工作分成三六九等,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并把創造美的可能性只寄托在“上等人”身上。美真的只能由“上等人”來創造嗎?我想,清掃員大叔也許不一定喜歡這個工作,可能也認為這個工作“低賤”,但他卻以自己的態度表示,他不輕視這份工作,也不輕賤自已,力圖做出某種“意義”來,從根本上向我們提示了美與工作、美與生活的關系。看來,有了主動向“美”的心態,不經意間就把發生在生活中的細節審美化、藝術化了。
⑤如果一個人能夠主動向“美”,那么他在同時向“真”、向“善”的可能性是否也會提升呢? 工作的意義,生活的意義,以及生命的意義,也許就在這么一種化日常為審美的過程之中。意外的生活不可求,但生活的意外,而且是“美”的意外,卻是可以在有心人那里獲得實現并與人分享的。因為這種提拔日常的努力,生活也就平添了一份意義。
⑥剛去世的畫家吳冠中曾經感嘆國人多“美盲”,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他說:“在下放的幾年里,我吸取很多教訓,其中重要的一個就是認識美盲不等于文盲,前者是審美缺陷,過去在農民院子寫生,我拿幅并不好的作品給他們看,他們會說畫得像;我再拿出一幅畫得滿意的作品給他們看,他們則說‘美’。從這里我知道,盡管他們沒有文化,但他們不是美盲。相反很多文化程度很高的,卻是知識越豐富,越是美盲。”
⑦的確,恰恰是那些自詡為“上層”的人也許才是掃“美盲”的教育對象。以這位清掃員大叔為例,就是要把向“美”之心也納入社會分層的重要指數,這樣是否會使得各個階層的人,都能工作時不茍且,不勢利,不奸滑,不怨忿,努力豐富工作的意義,讓自己的心態、讓環境變得更為美麗,就此也把自己的工作態度與人生意義傳播出去?
⑧如果我們掃“美盲”的教育能夠有所作為,是不是可以令社會的整體氣氛有所改良?
《創造生活美感,人人有份》習題及答案
1.選文第①②段講述會館清掃員大叔清掃落葉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選文開頭就講述會館清掃員大叔清掃落葉的事,可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起到吸引讀者的作用;自然引出作者的觀點“創造生活美感,人人有份”;同時作為事例論據來證明以上觀點。
2.選文第③段中哪一句話可以看作是對題目“創造生活美感,人人有份”的具體闡釋?
一個社會中,如果人人都能夠主動向“美”,并自覺地創造生活的美感,既會讓環境變得更為美麗,還會把自己的工作態度與人生意義也傳播出去。
3.選文第④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對比論證,作者把一些具有習慣性思維的人心目中的“上等人”和清掃員大叔進行對比,突出論證了只要有主動向“美”的心態,就會把發生在生活中的細節審美化、藝術化的觀點。
4.能否把題目“創造生活美感,人人有份”改為“創造生活美感,人人有責”?為什么?
不能,原題目的意思是人人可以創造生活美感,作者并不認為創造美的可能性只寄托在“上等人”身上,再“低賤”的工作,只要有主動向“美”的心態,任何人都可以把發生在生活中的細節審美化、藝術化,做出某種“意義”來;而“創造生活美感,人人有責”強調的是人人有職責去創造生活美感,與文章論述的內容不相符。
5.請你以主動向“美”的心態,描繪生活中一幅令你感動的美的畫面。(不少于80字)
示例1:美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畫面。秋風瑟瑟,時不時卷起一兩片梧桐葉。我朝前方望去,是一位老奶奶正帶著她幼小的孫女回家。小孫女背著小書包,蹦蹦跳跳地走在奶奶的前面,老奶奶緊著喊:“慢點,慢點!”
示例2:下雪啦!雪花落在樹姑娘的身上,樹姑娘好像披上了雪白的婚紗;雪花落在屋頂上,屋頂好像帶上了雪白的帽子;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蓋上了雪白的羊毛毯。好一個銀裝素裹的純凈世界!
看了“《創造生活美感,人人有份》閱讀答案”的還看了:
1.鄭愁予《錯誤》閱讀題的答案
2.活得體面才是最大的美感閱讀題答案
3.《雨前》閱讀題的答案
4.《螢火蟲》閱讀理解答案
5.《園林建筑的空間美感》閱讀題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