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綜合能力測試題及參考答案
《出師表》出自于《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出師表》綜合能力測試題及參考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出師表》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下列詞語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崩殂(c*) 性行(x0ng)
臧否(f%u) 裨補闕漏(b@)
B.陛下(d@) 費祎(w7i)
咨諏(z#u) 夙夜(s))
C.菲薄(f7i) 猥自枉屈(w7i)
陟罰(zh@) 行陣(h2ng)
D.弩鈍(n*) 攘除(r3ng)
忠諫(ji4n) 以遺陛下(y0)
二、下列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陟罰臧否(善惡) 性行淑均(平) 夙夜憂嘆(早)
B.中道崩殂(死亡) 悉以咨之(詢問) 此皆良實(善良、誠實)
C.平明之理(治) 臣本布衣(平民) 以彰其咎(表明、顯揚)
D.咨諏善道(詢問) 引喻失義(適宜、恰當) 危急存亡之秋(時)
三、下列句子與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A.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不求聞達于諸侯,茍全性命于亂世。
C.后值傾覆,奉命于敗軍之際,受任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D.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四、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詞語的意義古今沒有發生變化的一項是
A.誠宜開張圣聽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D.茍全性命于亂世
五、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一)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下面詞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崩殂(死?;实鬯澜?ldquo;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別厚待)
C.恢弘(氣勢宏大)
D.引喻失義(說話中稱引譬喻不恰當)
2.下列句中加粗字與“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B.河曲智叟亡以應。
C.亡命天涯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3.下面兩句話加粗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A.危急存亡之秋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無敵國外患者
C.蓋追先帝之殊遇 籠蓋四野
D.以塞忠諫之路也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4.下面加粗的內容不能連續的一項是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5.下列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文中的“益州”指蜀漢,“先帝”指劉備,“陛下”指劉禪。
B.作者分析形勢先說不利的主觀條件,后說有利的客觀條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議時,先從正面說,再從反面說。
D.本段的主旨句是“誠宜開張圣聽”,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個建議。
(二)
后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明,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下列加粗詞語理解有誤的是
A.思惟北征(惟一的思想) 使孫策坐大(妄自尊大)
B.欲以長策取勝(長遠之計) 夫難平者,事也(衡量,預測)
C.曹操拊手(拍手,形容得意之狀) 鞠躬盡瘁(勞累)
D.秭歸蹉跌(跌跤) 勞費正等(相等,一樣)
2.下列句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并日而食——兩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飯。意思說行軍艱難,不能按時進食。
B.偽定一時——意指曹操暫時取得了政權。蜀漢自居正統,所以稱曹為“偽”。
C.則住與行勞費正等——意為坐在這里和行走起來的消耗是相同的。
D.死而后已——到死了然后才停止。已,“停止”之意。
3.這篇表文是在魏將曹休被吳國打敗后,諸葛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慮,后主動搖,便上此表,分析形勢。最能表現伐魏的有利時機的句子是:________(用文中原話回答)。
4.本文流傳千古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