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務員申論真題及答案(2)
材料5: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假如揚州不是綠楊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詩句怎會如此詩情畫意?”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假如深巷不是粉墻黛瓦、小橋流水,陸游的詩句怎會如此含意雋永?遺憾的是,一些曾曾孕育無數文人墨客深情詩篇的民居,正在城市改造中漸漸消失。如果我們的后人,必須到博物館中去尋找文化記憶與民族認同,我們何以向歷史交代?舊城改造,必然意味著推倒重來嗎?如何留住城市的”根“與”魂“,今年來始終是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這些年的大拆大建、大興土木,使太多城市建筑失去地方特色。”我到外地出差,不論身在何處,推開窗子一望,幾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樣的高樓大廈。“某委員表示。現在的城市建設從外貌到文化都在走一條高度同質化、缺少獨特性的道路。2003年10位院士專家,曾提出在歷史文化名城停止原有”舊城改造“的政策建議。十多年過去了,”千城一面“還是讓不少城市陷入特色危機。許多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層、超高層建筑當作現代化標志,寄希望于短時間內擁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迅速改變城市形象,反而使城市面貌變得生硬、淺薄和單調。有委員在不同城市見過數個版本的”山寨白宮“后感慨:”這實在是城市文化的悲劇“。某建筑學家感慨,在歐洲很多城市,還能找到15世紀的建筑,甚至一整條街。而在我們這里,明代的房屋都已經很稀有了。有代表委員認為,在許多大城市,舊城區一般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多位于房地產商高價爭奪的黃金地段,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舊城改造變成了大拆大建。一些代表委員將之歸為某些領導者熱衷政績工程,而將文化遺產視為城市規劃的包袱和障礙。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比例已超50%。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城鎮化攀升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此種狀況下,如何實現城市建設與城市文脈的和諧共生?
面對城市的快速進程,今天文化遺產保護正處于危險而緊迫的關鍵歷史階段。文化遺產資源是一座城市珍貴的資產,在城市文化的公共性、公益性日益加強的今天,文化遺產不應該僅僅是專業工作者呵護的對象,而應融入社會生活,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進一步詮釋和豐富它們的綜合價值。應關注文化遺產對于提升民眾生活質量、創造城市文化環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護文化遺產不應排斥對齊合理利用,而且合理利用恰好是最好的保護。2007年9月,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教授在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提出了”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的理論觀點。”積極保護“,即將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統一起來,不僅保護文化遺產本身,還要保持其原有的生態和環境,新的建筑可以并且也需要創新,但應遵從建設的新秩序,而不是”就建筑論建筑“、”就保護論保護“。”整體創造“,即通過建設過程中的不斷調節,追求城市組成分之間成長中的整體秩序,把各方面的問題綜合起來考慮,化建筑的個別處理為整體性創造,既保持和發展城市建筑群原有的文化風范,又使新建筑賦有時代風貌,實現有機更新。
材料6: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推進城鎮化,既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在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職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針,確定城鎮化總體規劃和戰略布局,地方則從實際出發,貫徹落實總體規劃,制定相應規劃,創造性開展建設和管理工作。
三、作答要求
第一題、概括給定資料的主要內容。
要求:語言精煉,層次要點清楚,字數不超過200字。
第二題、結合給定資料,簡要論述”滬語“保護和傳承的必要性。
要求:表述準確到位,語言簡明扼要,字數不超過300字。
第三題、結合給定資料,分析上海提籃橋區域保護與發展過程中所遭遇的瓶頸問題。 要求:準確簡明,語言精煉,條理清楚,字數不超過300字。
第四題、結合給定資料,比較并說明新天地與田子坊地塊改造模式的共性與差異,闡述如何進行舊城區的改造與更新。(20分)
要求:概括準確,條例清晰,觀點明確,語言精煉,字數不超過350字。
第五題、閱讀給定資料,以”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自選角度,自擬題目; (2)觀點明確,聯系實際,分析具體,條理清楚,語言流暢; (3)總字數800-1000字。
上海公務員申論試題答案
第一題、概括給定資料的主要內容。
要求:語言精煉,層次要點清楚,字數不超過200字。
【參考答案】
(一)表現:滬語和提籃橋歷史文化傳隨保護面臨危機,新天地和田子坊則以整體保留原貌方式進行創新改造。
(二)原因:1、文化多樣性和開放性增強,傳統文化受到沖擊;2、政府和民眾的重視和保護意識不足,逐利而為心理嚴重;3、傳播和教育的缺失;4、城市規劃布局不合理。
(三)對策:1、采用”市場運作、政企合作“的模式;2、拓寬融渠道,引入民間資本;3、創新文化傳隨模式,合理規劃布局,進行有機更新。
第二題、結合給定資料,簡要論述”滬語“保護和傳承的必要性。
要求:表述準確到位,語言簡明扼要,字數不超過300字。
【參考答案】
”滬語“保護和傳承的必要性包括其自身重要性和遭遇危機兩方面:
一、自身重要性:
1、上海話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反映出古代江東文化信息。
2、上海話匯入了各種語言和方言,是中西文化交融和勇于創新的文化。反映了現代文明在上海的漸進。
3、上海方言文化與上海近代建筑等物質文明相融合,是上海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勤奮的遺產。
4、上海話與海派文化有機結合,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
二、遭遇危機:
1、滬語的生存狀態嚴峻,滬語傳承遭遇斷層危險。
2、家庭教育重視普通話,忽視滬語交流。
3、學校教育忽視滬語學習,學生不會說滬語。
第三題、結合給定資料,分析上海提籃橋區域保護與發展過程中所遭遇的瓶頸問題。 要求:準確簡明,語言精煉,條理清楚,字數不超過300字。
【參考答案】
略
第四題、結合給定資料,比較并說明新天地與田子坊地塊改造模式的共性與差異,闡述如何進行舊城區的改造與更新。(20分)
要求:概括準確,條例清晰,觀點明確,語言精煉,字數不超過350字。
【參考答案】
(一)共性:均經歷”由拆到留“,并采用整體保留方式進行創新式改造。
(二)差異:1、新天地主要采用”市場運作,政企合作“的方式,未引入原住居民參與,經不斷調整,打造為商業區;2、田子坊則引入民間資本,充分保障原住居民利益,經新階層引入,打造為文化創意區。
(三)舊城區改造與更新的措施:1、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布局,充分依托城市原有肌理進行有機更新;2、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政府和企業相結合的方式,降低政府改造成本;3、拓寬融資渠道,引入民間資本,充分保障民眾利益;4、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優化城市空間布局;5、采取整體保護原則,注重開發過程中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
第五題、閱讀給定資料,以”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自選角度,自擬題目; (2)觀點明確,聯系實際,分析具體,條理清楚,語言流暢; (3)總字數800-1000字。
【參考答案】
以守望文化擦亮城市名片
文化,是一個城市活的魂靈!一座城市是否偉大,要看她的歷史,而她的歷史,正是由文化所凝結;一座城市是否偉大,要看她的現在,而她的現在,正是由文化所滋養;一座城市是否偉大,要看她的未來,而她的未來,正是由文化所孕育!文化,賦予了城市與眾不同的氣質,賦予了城市不竭的發展動力,這樣的文化,需要我們去守望,因為優秀文化的完整傳承與積極創新,正是城市最好的名片。(第一段,提出論點)
城市的文化,是在城市的發展中積淀而來的,每一種優秀的文化都有如一段美妙的記憶,不應被輕易抹殺。語言承載著文化,建筑承載著文化,當我們試圖借助政策去消滅一種方言時,當我們為眼前之利試圖去簡單拆毀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監獄時,我們卻只把他們看作是”交流的障礙“或者”腐朽的遺留“;我們忘記了語言和建筑的文化意義,忘記了完整傳承優秀的責任,并可能永遠失去創新的可能。守望文化,意味著以傳承來保障創新,以創新來促進傳承。(第二段,揭示問題,然后通過解構守望來過渡到對策的論證)
以傳承來保障創新,因為創新之種的生長離不開城市文化的厚實土壤。在中國城鎮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一線城市向紐約看齊,二、三線城市向北上廣看齊,很多城市無論大小都在追求用”新、奇、怪“的建筑,用高層的、超高層的建筑來裝點城市的臉面,似乎那些就是創新,就是名片,但在這個過程中卻反而出現了”千城一面“,反而出現了大量的”山寨景觀“,原因就在于那些所謂的創新離開了城市自己的文化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今很多城市的大拆大建,由于缺少對歷史文化的保護,缺少科學的規劃和長遠的眼光,一邊將古建筑變成一片瓦礫,一邊卻讓仿古建筑遍地開花,然后美其名曰保護性拆除,甚至在一些地方存在著趁夜違法拆除已經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名人故居。如果沒有了城市文化的”厚積“,創新的”薄發“將更多的變成一輪新的同質化。(分論點一,也是對策之一)
以創新來促進傳承,因為傳承之花的盛開離不開城市文化的創新肥料。建筑大師吳良鏞先生曾提出了”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的觀點,認為需要將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統一起來,做到既能保持和發展城市建筑群原有的文化風范,又使新建筑賦有時代風貌,實現有機更新。北京的菊兒胡同原本已經破敗,其蘊含的老北京特色文化的傳承面臨危機,但在運用現代先進工程技術和設計理念進行改造之后,既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原貌,又使其成為了新的旅游資源。上海新天地重新對石庫門的功能進行定位,將石庫門從居住空間轉變成了商業空間,這本身就是一種大膽的創新,而在這種創新的過程中,石庫門這種有著深厚老上海文化底蘊的特色建筑反而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文化的傳承有了保證并且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分論點二,也是對策之二)
守望文化,便是傳承與創新城市的文化,這是身在城市中每一個人的責任。誠想,當中國所有城市的街道上不再有各具特色的方言,戲院里不再上演千腔百調的地方戲曲,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庫門都只能在博物館中出現;當我們只能在別扭的仿古街道中尋覓明清樣式,只能在圖畫中感受十里洋場的輝煌歷史,只能在用特效來還原蘇州的名園古塔,我們是否會想起城市文化急需要傳承和創新的今天?我們又如何面向世界亮出一張張本該閃耀的城市名片?(結尾,先總結論點,再引起思考)
看了“上海公務員申論真題及答案”的還看了:
1.2016年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題目解讀
2.上海公務員公共基礎知識練習題及答案
3.公務員申論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
4.上海社區工作者考試題2015
5.國家公務員考試真題 附答案(副省級)2015
